在画册印刷流程中,设计稿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印刷效率与成本。许多设计师因忽视印刷工艺特性,导致印刷时需反复调整甚至重制,产生额外费用。武汉画册印刷公司将揭示五种典型设计问题,帮助创作方规避隐性成本。
一、颜色模式错配:RGB与CMYK的认知误区
设计师习惯使用RGB模式调色,但印刷须采用CMYK四色模式。若未在交付前转换色彩模式,印刷机将自动执行转换,导致色值偏差超15%。建议在设计阶段即启用CMYK预览模式,并参考潘通色卡确认专色数值。
二、出血位设置失当:裁切误差的连锁反应
标准画册印刷需预留3mm出血位,但部分设计稿仅扩展背景图层,未对关键元素(如文字、logo)进行避让处理。当裁切公差达±1mm时,重要信息可能被裁切,需重新调整版面并更换印版,单色印刷成本增加约20%。
三、字体未嵌入或转曲:版权与兼容性双重风险
未将字体转换为轮廓(转曲)或未打包字体文件,可能导致印刷端缺失字体,系统自动替换为默认字体,造成版式错乱。建议使用Illustrator时执行“创建轮廓”命令,并检查文件是否包含所有字体子集。
四、图片分辨率不足:像素缺失的放大效应
设计稿中插入72dpi的网络图片,印刷时放大至300dpi会导致像素化。若印刷前未发现该问题,需重新采购高清素材并调整版面,单页改稿费用可能超过500元。建议建立素材库时统一管理300dpi以上的TIFF格式图片。
五、特殊工艺标注缺失:烫金/UV的定位难题
未在设计稿标注烫金、局部UV等工艺区域,或未预留工艺层(如烫金版需比印刷版小0.5mm),可能导致工艺位置偏移。建议使用专色通道标注工艺区域,并附工艺说明文件,避免因返工产生20%-30%的额外费用。
画册印刷的隐性成本往往源于设计阶段的工艺认知缺失。武汉画册印刷公司通过建立印刷前检查清单(包括色彩模式、出血位、字体转曲等12项核心指标),可有效降低改稿率。专业设计方与印刷公司的深度协作,正是实现“一次过稿”的关键基础。